CHEN

AMBOW

EDUCATION

全球職業與教育品質評估認證機構(GCQA)聯合安博教育集團發起中美高校學分互認合作聯盟
动态
10 FEB 2019

2019321日,由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主辦、安博教育集團承辦的2019中國留學論壇分論壇——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中外校長論壇在北京僑夢苑舉行,來自中國、美國、歐洲、澳洲的高校校長、全球職業與教育品質評估認證機構(GCQA)負責人、外方高校駐華代表處代表以及教育界專家一百多人參加了此次論壇。論壇以“突破邊界、賦能未來”為主題,聚焦應用型人才培養,共同探討中外教育國際合作新模式。此次會議上,全球職業與教育品質評估認證機構(GCQA)與安博教育集團聯合發起了中美高校學分互認合作聯盟。

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副主任艾巨集歌在論壇上表示,國家剛剛頒佈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強調人才是立國之本,教育是強國之路。我們要通過全面提升國際交流合作水準、扎實推進“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不斷提升中外合作辦學品質、優化出國留學服務,推動我國同其他國家學歷學位互認、標準互通、經驗互鑒,開創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

安博教育集團總裁黃勁博士在專題報告中分析了全球應用型大學面對的共同挑戰與發展機遇,介紹了在這些挑戰與機遇背景下的安博方案。黃勁博士表示,在新思維、新技術和新模式催化下,產業和技術正在經歷快速反覆運算、快速裂變、快速整合,教育與就業市場之間不僅存在鴻溝,鴻溝更有加大的趨勢。她認為,縱觀中美乃至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高等職業院校、社區學院和技術學院肩負著培養市場需要的高技術、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重任,而當前面向就業的高等職業教育面臨著課程體系相對老舊缺乏創新力、貫通教育與產業的綜合型師資隊伍匱乏、實習實訓條件軟硬體建設不足、職業教育的國際合作還存在資源緊缺和模式亟待創新等問題。面對這些挑戰,安博教育集團通過課程體系的反覆運算更新、教學模式與手段的創新、校企合作的深化、建立國際學分銀行互認機制等多方面探索實踐來為應用型人才培養賦能。

安博教育集團已經面向物聯網、人工智慧、大資料、雲計算、智慧製造與積體電路等新興產業方向建立了專業的課程體系和師資隊伍,通過全新2D3D教學開展海內外院士專家大師課堂、雙師教學、線上實訓等多層次教學革新。從提出軟體工程學科倡議、建立中國第一所軟體學院,到提出實訓概念、創建教育部科技成果鑒定的實訓體系、建設國內首個大規模園區型實訓基地,再到一系列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智慧教育物聯網系統應用,安博教育集團依託技術、體系與模式方面的創新,不斷探索面向產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培養。

此次論壇上,國際職業生涯規劃之父、全球職業與教育品質評估認證機構主席Tom Clawson博士、安博教育集團總裁黃勁博士以及中美應用型高校校長代表共同啟動了“GCQA中美高校學分互認聯盟”。據介紹,“GCQA中美高校學分互認聯盟”是由全球職業與教育品質評估認證機構(GCQA)和安博教育集團共同發起,旨在促進中美高校學分互認,建立“國際認證”基礎上的國際學分銀行。GCQA中國運營中心將設立在安博教育集團,由安博教育集團負責中國高校聯絡與組織。參加聯盟體系的高校,按照聯盟的合作模式執行相關專案。

Tom Clawson博士在專題報告中詳細講解了國際學分銀行的認證機制及其拓展學生未來發展空間的意義。他表示,學員完成指定的項目後,將獲得由GCQA頒佈的國際證照,該證照及所獲得學分被GCQA聯盟高校共同認可。學生所積累的學分,儲存在GCQA具有公信力的“國際學分銀行”中,終身有效。學生如果進行更高層次的學歷教育,積累的學分將大幅減少學習的時間及費用,特別是留學的時間及費用。

國際職業生涯規劃Master大師、安博教育集團首席運營官許巧齡在具體介紹國內高校加入中美高校學分互認聯盟的意義時表示,首先,加盟學校可以在美國多個地方設立自己的教學實訓中心,大踏步走向世界舞臺;其次是促進人才培養國際標準認可以及服務全球化人才需求;第三,可以拓展學校中外辦學資源的深度和廣度。對於學生來說,他們不但可以獲得美國學分認證、英語應用能力的全面提升,還可以獲得深度職業素養培訓並獲得認證,同時還免學費獲得微留學服務。

呼倫貝爾學院黨委書記韓猛在專題報告中介紹了國家“十三五”應用型本科產教融合發展工程百所高校之一的呼倫貝爾學院在拓展合作管道、創新合作模式、實現聯合辦學等方面的經驗。據瞭解,自2011年以來,呼倫貝爾學院與安博教育集團校企聯手開展共建實訓基地和專業共建合作,成績斐然,成為應用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典範。

原三藩市領館教育參贊、原中國國際教育交流協會秘書長邵巍、美國海灣州立大學校長Mark DeFusco、安博教育研究院院長黃鋼、山東科技職業學院院長劉桂玉、重慶郵電大學國際交流合作處處長曹華等在圓桌論壇環節分享了中外教育合作中的經驗、遇到的問題以及前景展望。大家認為,基於國際學分互認的合作機制將是各方受益、面向未來的新模式。

回到列表